孩子的性格特征的形成,不是一两天的事情,可能是漫长的,半年甚至一年多,甚至几年的时间才能形成,象两岁多的孩子的攻击性的行为,主要的原因在很多的家庭教育中间,家长以孩子为中心,在和孩子的平时的交往过程中,往往以妥协为特征,处理和孩子之间发生的碰撞或者不一致的地方,一开始可能是说道理,孩子对道理没有什么感觉,会表现出一种反抗,在这种反抗的情况下,家长觉得无奈的时候,会退缩和妥协,这种退缩和妥协,导致孩子认为,只要我用这种方式行事,就很容易奏效,或者很容易成功,这种品质,如果慢慢的延续下去,可能就会泛化,以自我为中心。而且有些是模仿学习的东西,比如说本身父亲和母亲之间的说话的方式,或者电视媒体上的暴力,还有一些不良的场景的东西,孩子的视觉模仿学习非常快,在这样的情况下,可能助长孩子发展攻击性行为,通过说道理和打骂两种方法的效果都不是很好。
中国人很多家长认为,和孩子说道理最好,但是他们往往是以批评孩子为基础的,我为什么讲道理,是因为你做的不对,我才讲道理,所以,不管你语气多么和蔼、可亲,但是你谈到的是问题,仍然是告诉孩子这是不对的,这样做怎么怎么样不好的,所以给孩子的影响,也没有起到表率、示范、模仿的作用,达不到好的效果,这种说理,我把它定义为批评式说理。
当小孩打人时:首先,父母要及时制止。当孩子早期出现打人的苗头时,父母要以坚决的态度制止,而不能向着他微笑或是表扬他,以免误导孩子。比如紧紧抓住他的小手,用平静而坚定的语气告诉他,打人不好,会把人打疼,如果他想要得到某个东西,告诉他可以跟人商量,征得别人的同意,如果他想要别人去做什么事情,他可以好好跟别人说,但是不能打人。同时可以给孩子示范如何用正常的方式表示友好,例如用轻轻的触摸以表示对他人的好感。也可以给他讲授一些正面的小故事,如:小朋友们是好朋友、打人是不对的,从认知的角度强化孩子认识到该怎样做,不该怎样做。若是哪次孩子被别人打疼了,要抓住机会边安慰边教育,让孩子从自己的疼痛中亲身体会到打人不好。这样他以后就会注意不再去打人。
其次,宝宝打人的时候,如果父母行为习惯的劝说无济于事,也千万不要打他。如果父母打他,他会更加迷惑,为什么爸爸妈妈可以打我,我就不能打别人呢?或者他会觉得打人是很正常的事情,你看,爸爸妈妈还打我呢,那我也可以打别人。这样,父母的教育就是负性的,起不到应该有的作用,相反,父母还会给宝宝树立一个不良的供他模仿的楷模。如果用说服的方法不见效时,可以进一步采用约束的方法。立即让孩子坐下并且面对着你,抓住孩子的手臂和肩膀,大约一分钟后松开,并且告诉孩子错在什么地方。还可采取一些惩罚措施,如一定时间内不理孩子,取消一次孩子喜欢的活动,当然不能采用打骂或是身体惩罚,总之让孩子明白,这是不被允许的,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参加活动时。连续用这种约束法强化,就能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。
再次,当宝宝很小的时候,如果他打人,他的模样儿可能会非常可爱,但是无论他有多可爱,我们都不要因此表现出欣赏的态度,也不要过分夸张地大喊大叫,这样就会给他这样的一个错误的信息:你看,我打爸爸妈妈,他们很高兴。这个游戏多有趣。以后,他可能就会更多地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你们的关注,当他跟别人相处的时候,他也会更多地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他对别人的喜好。所以每当遇到宝宝打人的时候,不管他多小,都要严肃地告诉他,这是一种不受欢迎的行为,他会伤害到别人,但是不要过分大惊小怪,不要让他更多地从负面体验到这种“游戏”的乐趣。
最后,让宝宝淡化他的打人行为的另一个方法就是冷处理,如果他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吸引父母的注意,就故意不理睬他,让他觉得很无趣。但是当他以正常的行为来吸引父母注意的时候,就要及时给予他关注,这样他就会从父母这样的回应中获得一种经验,他就会明白自己究竟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才能真正获得父母的注意。
家长应该时刻检讨自己,是否是因为家长的脾气不好才导致孩子的脾气不好,或正是因为家长平时对孩子的打骂让他学会了打人骂人。所以不应该动不动就责备孩子,而是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,分析所处的家庭和环境,找出问题所在,帮助孩子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,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。